欢迎大伙儿动动刚领完“年终奖”的小手转个发,让更多朋友了解这一个事儿,毕竟关系到全国上亿人的钱袋子。
众所周知,个税app里规定了7项专项扣除,分别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相信不少朋友打开个税APP填报专项扣除时,都能看见系统弹出一行醒目的红字——
看到这个话,不少憋着领“年终奖”的朋友那个脑袋瞬间懵懵的、一片一片全是星星。
好些人都琢磨好了,发了钱买游戏装备支持一把《黑神话悟空》,再带着全家人去二刷《哪吒2》给票房冲200亿上上分…
那个说:“不最长240个月,20年呢嘛?我这才享受了3年,那17年我找谁去啊?”
还有的说:“我这确实是换过房,但房管局和银行都说我算首套,个税这儿为啥不算?”
之所以能出来这么魔幻现实的剧情,实在跟2018年底的个税改革脱不开关系。
当时的政策白纸黑字写着:“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享每月1000元定额扣除。”
后续有朋友发现换房之后无法享受房贷专项扣除,还专门打电话问了主管部门,得到的回复大意是:“目前申报的专项扣除房贷与之前年份申报的不一致,只能享受一次专项扣除。”
把上面文件里的话以及有关部门的回复翻译一下子,要想享受这1000元的定额扣除,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
换言之,只要你在全国任何城市有过房贷记录,哪怕现在住的房子是全家唯一住房,照样没资格享受相应退税。
之前享受的首套房贷利率个税专项扣除,无论实际享受照顾的时间有多长,都只有一次机会。
也就是说,你在个税系统里填报过A房的个税专项扣除,那么以后卖掉A房换B房,即使B房也是房管部门和银行认定的“首套房”,那也不好使。
好家伙!这就等于全国超过1亿的“次贷孤儿”正在退税这一块肆无忌惮地裸奔啊!
根据央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2万亿,取个中间值,按平均贷款周期20年计算,至少有1.2亿个家庭正背负房贷。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成都、厦门等城市里,50-70%不等的家庭都是通过“卖一买一”完成房屋置换。
这些家庭里面又有相当一部分,明明住着家庭唯一住房,但就是享受不到首套房贷个税专项扣除,每年多缴几千块钱的个税。
相信有不少小伙伴都是懵懵逼逼地房贷利率个税专项扣除没享受几年就不知不觉到期了。
别看每月只能定额免除1000块钱,但心里那个感觉啊,就跟错过几个亿一样一样的,老铁们只能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想起驼铃声…
如果要让置换后的房子享受房贷利率个税专项扣除,只能在税务信息系统里删除之前专项扣除的房源信息,然后重新登记,与此同时必须补足之前免除额度对应的税金,并缴纳滞纳金。
而这个滞纳金是按照每日万分之五来计算的,如果迟交一年,那么年化就是18.25%,足以让市面上几乎所有打理财产的产品瞬间黯然失色。
我估摸着当初设计这么个玩法,主要是防止炒房客钻了退税的空子,但万万没想到,现在这项税收照顾误伤了真刚改。
咱打个比方,隔壁吴老二在铁岭贷款10万买了套70㎡两室两厅的婚房,十年后卖掉了,全家搬到沈阳买了套改善三居室,但因为有过贷款记录,所以新购的这套“家庭唯一住房”享受不到税收照顾。
而赵老蔫儿手握10套全款房产,只要没贷过款,买第11套房时反而能够轻松的享受个税抵扣。吴老二要知道赵老蔫儿是这个情况,估计脑血栓又犯了,“嘎”一下就抽过去…
咱们不开玩笑,“首套房贷利率享受个税专项扣除”这个事儿是2018年个税改革白纸黑字写的政策,咱现在是否能与时俱进从长计议一下子?
你琢磨2018年是啥情况?房地产市场还处在全国范围内的上行期,确实有必要防止炒房客摘了个税定向扣除的桃子。
但今时不同往日,2024年末较2021年7月高峰时相比,房地产投资累计下跌33.4%、销售面积下跌49.8%、房地产融资下跌49.4%、房价下跌约20%,个别城市甚至下跌超30%…
当年设计个税改革方案时担心的“炒房客钻空子”,今天已经不是主要的担忧选项了。
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看,“去库存”是主线任务;从银行信贷的角度看,维护系统性金融安全是主线任务。
虽然给个人省下的钱没多少,也不会有人为了这点儿个税专项扣除而改变买房或者不买房的决定;
但能让1.2亿个家庭拿着这笔钱投入消费,岂不是性价比更高、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更加明显?
2025年,外部环境带来的贸易出口不确定性与土拍“缩量提质”带来的基建投资承压是我们不得已面对的课题,更何况,消费对于增长的贡献比已达到了无可替代的高度。
从宏观调控角度看,目前处在货币与财政双线发力的关键时期,个税层面加大照顾力度与当前的财政发力方向完全一致。
从立法的角度看,一套房子,房管部门认定是“首套房”,银行认定是“首套房”,到了税务那边也可以认定是“首套房”,全部符合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原则。
更何况,目前抚养孩子的月扣除标准是2000元/月、赡养老人的月扣除标准是3000元/月,只有房贷的扣除标准是1000元/月,还仅限于税务意义上的首套,讲真,这方面努力的空间确实不小。
在技术角度上看,只要房管、银行、税务三个部门实现信息打通,这个事儿就算成了,一片顶三片,安全、便捷、无副作用。
但恰恰是这样,让我看到了、听到了无数普通人的呼声,深知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税收是实现二次分配的核心手段,其改革核心是响应共同富裕导向,通过税制优化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同时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其一,2024年,全国月薪低于10000的打工人仅仅缴纳了个税税款总规模的6%,但收入排前10%的那部分群体缴纳了58%的税款; 其二,年入12万以下打工人超九成都能成功退税,人均退税金额3200元,但年入百万群体70%以上需补缴税款,人均补缴超12万。
也就是说,眼下我们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个税定向扣除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基层工薪族获得的好处也是肉眼可见;
对于高收入群体的征税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节收入鸿沟、充盈国库的作用。
现在更重要的课题,是否能考虑一下如何通过税收调节向持有城市重资产的中产家庭伸出橄榄枝?
客观来讲,与年收入在12万以下的个人与家庭相比,这部分中产家庭的年收入与消费能力更加雄厚;
与年收入百万的富裕家庭相比,中产家庭在整个社会中的基数明显要大得多,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们可以产生的消费、信贷与投资乘数效应可能更大。
这部分人的消费支持对于稳住我国各类能级城市的消费基本盘乃至消化过剩产能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通过优化税收机制来保护中产群体,从而加速形成橄榄型社会,也是最适应未来产业升级后社会形态长治久安的重要出路。
接下来的税制优化进程是不是参考参考咱们今天提到的思路,做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的规划?
*「毯叔盘钱」所有内容系个人自己的观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读者结合个人财务情况,独立决策。
我独家整理了一份《2025年最新搞钱资料包》,包含10份DeepSeek入门文档,自媒体IP资料包,99份财富机会研报等,非常全面+实操,扫码加我备注“资料“领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中国家庭的一个奇怪现象:兄弟姐妹中,最大方、最不斤斤计较的那个人,往往日子过得更好,孩子也很优秀!
比断供更可怕的陷阱:很多中产正在替认知落后交税
机械师预热 2025 款曙光 16 Pro 笔记本:R9 7945HX + RTX5080
雷克沙旗舰 PCIe 5.0 固态硬盘 NM1090 PRO 上市:2TB 版 2899 元
推迟中考分流、淡化重点高中标签、取消一二本划分、严管“啃小”…最新两会建议亮了!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