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地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工具已大范围的应用于所有的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和管理上的水准。然而,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需要正确引导和合理使用,否则就可能滋生新的——数字。这一现象不仅背离了技术应用的初衷,还可能对实际在做的工作和社会治理造成负面影响。
数字的核心在于过度依赖或滥用数字指标,将其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数字成了“政绩”的代名词,任务完成与否、工作成效大小,似乎都只看“数字说话”。然而,这种看似客观的评价标准,实则隐藏着巨大的主观操作空间,极易导致数据造假、虚报浮夸等不良风气。有的地方为完成所谓的“数字任务”,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篡改数据、编造政绩。有的则在数据上报时“报喜不报忧”,只展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则遮遮掩掩。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信力。当数字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时,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和创新实践可能会因为“数字不好看”而被忽视或打压。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还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必须高度警惕数字的蔓延和危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数字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对数字应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情况。对于数据造假、虚报浮夸等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和制度规范。要明确数字应用的范围和边界,防止其被滥用或误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和责任意识,确保数字技术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发挥非消极作用。(张琪)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